“鲲龙”领证这架飞机会游泳!“头耳眼嘴”均系成都造
,航空工业成飞与成飞民机作为联合供应商承担该型飞机的机头部段、全机电缆导管以及部分试验件的研制工作。“耳朵”和“眼睛”——通信导航系统是由总部设在成都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承担研制。
AG600飞机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自主立项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从设计图纸到一飞冲天,从零部件组装到万次试验,从试飞验证到适航取证,AG600的诞生之路,是一部由研制全线数千名科研人员、工程师、试飞员和一线工人共同谱写的奋斗史。
2015年3月,由中航工业成飞民机及成飞承担的机头大部件在成都顺利完成总装下架,机头在中航工业成飞民机实现交付。2016年7月,AG600在珠海航空产业园完成总装下线,在这之前成都方面完成的机头大部件等已运抵珠海用于总装。
2017年,位于成都的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承担研制的AG600通信导航系统,相当于飞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为后续试飞做准备;同年,在珠海机场成功开展陆上首次飞行试验。
分别于2018年、2020年在湖北荆门及山东青岛完成水上、海上首飞。在2020年7月海上首飞期间,成都的电科航电团队从工程技术、质量适航、综合管理、安全保密等方位对AG600飞机进行了全过程的外场组织与保障。
2022年5月,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广东珠海首飞成功。2024年,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批产首架机的成都造机头大部件完成交付。2025年2月,AG600完成全部取证试飞科目,在之前的试飞过程中,成都的通信导航系统等持续发挥作用。
2023年至今,成都的新都航空大部件产业园相关企业持续为AG600生产提供支持,如生产飞机结构件、起落架、管路系统、飞机蒙皮等部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在AG600飞机的研制历程中,我国填补了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战略空白,完善了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加速了民用航空国产化进程,带动了民机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自主保障,锤炼了一批大型特种飞机工程研发、数字制造、敏捷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试飞、适航审定领军人才,为该类飞机适航过程成功探索了实践路径,为后续其他重点飞机型号适航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民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AG600“鲲龙”搭载“成都造”,2023年5月投入商业运营的C919大飞机机头也是“成都造”,其通信导航系统、机载娱乐系统同样由成都企业担纲,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50年代,一批航空人相聚于成都西郊“黄田坝”,建起132厂等航空企业,为成都注入航空基因。此后,歼-5、歼-7、歼-10、歼20等系列飞机先后研制成功,逐步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整机总装的完整航空工业研制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航空整机产业基地。
如今,成都航空航天制造业总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基本形成以“整机—发动机—大部件—航空电子—地面设备”为链条的航空制造产品体系,逐步建立“火箭—卫星—服务”的航天产业链。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园区建设。根据《成都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成都将构建以青羊总部经济功能区为核心,以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为新增长极,以高新航空经济区、双流航空经济区、淮州新城等为多点的“一核、一极、多点”总体布局结构,加快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多点协作”的航空产业空间格局。其中,位于新都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依托成飞、成发等关键链主,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国产化全自主可控,承担了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生产任务。
2024年,成都市先后获批国家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为产业带来新发展机遇。面向未来,《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全市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链主企业达到7家以上,打造创新应用场景70个以上,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区域一流的商业航天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和产业生态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