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制造轰炸机为何造不好民用大飞机?民用客机很难造吗
从运7到远赴塞尔维亚的运20,从常年苦苦支撑中国空军战力的六爷,到震动世界空军的中国五代机歼-20,中国的军用飞机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空军力量。
但是可以制造出世界级尖端军用飞机的中国,在世界民航市场上却可以用默默无闻来形容。
我们早就可以制造轰炸机、战略运输机,可是国内庞大的民航市场,却依然被欧美客机垄断。
为什么我国可以把火箭送上天、能独立制造大型轰炸机和战略运输机,却造不出一架享誉全球的民用大飞机?
有军迷称,如果当年的运10能坚持搞下去,中国说不一定早就在世界民航市场杀出了一条路来。
然而事实果线更像是一个悲剧,若不是其项目被及时叫停,我国的民用运输机的起点恐怕会更加落后。
运10在立项的过程中,曾经就有这么一条规定:不考虑经济性,研发过程要越快越好,最好在第二年就能实现。
这极大的刺激的赫鲁晓夫,图104商用运输机就这样被紧急上马。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苏联设计师只好在图16的基础上进行更改,最终制造出一款
接到任务之后的马总师也觉得时间赶任务重,从头开始一步一步的研发的话,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
由于是出访专机,其飞行指标势必要满足洲际飞行的需要。飞机需要大航程,必然要增加油库。
运10为了完成8000公里的航程指标,大幅减少了客舱面积,以此来增加油库。
最终导致运10在耗油量是同时代普通民航机两倍的情况下,载客数却少于同类机。
但是大型运输机毕竟是一架精密严规整的机器,由于时间紧,运10在一些关键零部件上往往只能因陋就简,想出了很多替代的方法。
例如,当时的液压操控系统还很不成熟,相关的研发人员就用了一个替代的方案——用钢索操作架调整片助力。
在研发上运10就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先天不足。后来运10的命运更是一波三折,1975年运10完成全部纸面设计,1980年进行了首飞。
只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就上线一架大型运输机,这在世界运输机制造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为了保住研发成果,只好将运10投入到民用市场中。但当时国门大开,大量西方的先进飞机闯入中国民航市场。
在对安全标准和经济效益极其苛刻的民用市场,运10丝毫没有竞争力。比如,运10和同时代的波音737-300相比,两者的运载量不相上下,但是运10的耗油量却是波音的两倍。
中国为何不在军工技术的基础上加以研发,来提高我国民航飞机的研发制造水平呢?
其实这里涉及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军用产品的技术水平是比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民用产品更高的,因为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先军用,然后才逐步实现民用。
大型民用运输机作为一种高端民用产品,其所需要的技术比同类的军用产品更高、更苛刻、更严格。
拿发动机来举例,当今最先进的军用飞机发动机之一的F119,使用年限还没有一般的民航飞机发动机高。
F119发动机的总寿命大约在一到两万个小时,而同时代的比较先进的民用飞机发动机——CFM-56的总寿命大约在五万个小时乃至以上。
根据规定,民用飞机发动机的空中停车率必须控制在每千小时0.002到0.005次之内。
这也是中国空军主力的歼-20早已经带着国产发动机飞天了,但有关国产发动机的使用记录还是0的原因。
在同等成本的情况下,军用产品往往会更加注重产品的极限性能能否稳定可靠的发挥出来,同时做到可复制的批量化生产。
而民用高端产品需要经受市场的挑战,重复使用率高,往往对技术的精密程度上要求更高。毕竟技术越精密往往代表着其安全性越高。
军品更多的是注重技术的迭代,但是这也需要极其高昂的经费投入,这不是一般的民用公司能承担起的。
在经费有限(相对于军品的研发经费)的情况下,高端民用产品要做到高可靠、高舒适、高技术、低成本,简直是难上加难。
当然,现在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成功,中国民用飞机获得了井喷式的发展。